心理健康

如何应对父母的“灵魂拷问”

2020年04月29日

点击数:

一晃,呆在家中的时间将近3个月,这些日子里,我们与网络,手机,口罩和消毒剂发展出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段关系,也前所未有的超出了之前的交往频次,交往时间与亲密程度——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已经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处了90个日日夜夜!

有一种茫然,叫我不管你,随你的便

好像太过自由

有一种坚决,叫我说不行就不行

好像太没自由

天天面对神一样的对手

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爱罗嗦,瞎操心易感体质

我家的沟通基本靠吼

应对指南 学生版

#特别说明#

我们常常不寄希望于父母改变,既然如此,那就尝试从自我做一些调整,在这里绝不是为父母找理由,父母一定有他们的责任,但是既然文章发表在这里,当然是希望同学们来看,或许后期可以出一个父母版,由你们转交给他们看!

—★从时代的角度理解他们★—

因为生长在不同的时代,父母的成长与求学经历,和我们非常不一样,他们的年代,没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比如互联网并没有大规模普及,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却可能有强烈的求学意识。由于地域限制,可以指导自己的人或事可能只在身边,却可能并不满意身边的指导。

这些冲突会带给他们强烈的焦虑感。现在,他们也可能把这种焦虑感带到你的身上(毕竟他们最擅长说的就是,在我看来/以我的经验……)因此,他们会说(以他们的经验):“你怎么一天到晚都在玩手机,不能多看看书吗!”他们也会认为你像曾经的他们一样,那样需要多一点的叮咛和指导,于是他们会说,“这件事情你就应该这么干……”“你应该做这个”“不应该做那个”或者换个说法“自己选择,但是……”。

他们的时代除了没有普及互联网,也没有普及家庭教育。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从哪里来——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曾祖父,曾祖母那里来,这样代代传承。

因此,父母常常吼你,是因为他们常常被父母吼——这样看起来是不是也不只是你一个人你那么惨!

我们的父母似乎也不懂得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常常听到他们说“不要把这个弄坏了,不要把那个弄坏了”。好像东西比我们更重要似的,但他们更想要表达的很可能是怕你受到伤害。

比如你小时候他们常常说“不要去碰装有热水的玻璃杯,不然杯子会碎的”。

——但是他们常常忘记最想表达的一句,如果去碰了可能会烫到你,或者玻璃杯碎了可能会扎到你。

但是不要忘了,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可能也潜移默化地受着这种“不好好说话”的影响。比如,你可能常常对你的Ta说,“你走,我不想见到你”,但实际上你心里想说“我真的特别想要你来哄哄我”。

从这个角度,我们要做的,是要听透他们。说“你嗓门儿那么大,吓死我啦”其实是在说“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说“你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手机”其实是在说“我希望你能保护好眼睛”。

相信大家能默认一个事情,我们的改变要比父母改变更容易。因此,从自己开始,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他们做示范,他们应该如何沟通。

01说出你的真实需要

说出你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像他们一样需要我们去猜潜台词。例如,说“我希望你们能多听听我的想法”,而不是说“我知道你们就是听不进去”。

02用说感受的方式来表达

用说感受的方式来表达,把你的情绪出来给他们听。例如,“你这样做的话我很生气/我很担心/我感到很迷惑,因为……”,而不是靠吼或者动手来表达情绪,如果确实还做不到“说”出情绪,让自己冷静一会儿,暂时离开,但一定告知对方,我只是需要静静,而不是在和你冷战。

03表达期待而不是必须

表达期待,而不是必须。我们的父母常常说,“你必须这样”,我想这让你感觉很难受,你就给他们做个示范,说“我希望你这样做”。但我们知道,说希望而不说必须往往有更奇特的效果。

—★时机很重要★—

你一定不会去找一个他们或自己处在气头上的时候,而是应该找一个双方心平气和或比较愉悦的时候。你说一谈话就来气怎么办,往上爬楼再看一次。

你也一定不会去找一个急匆匆的时间。例如你的爸爸盼了好久才来的一场球赛,你知道这时你和他交流他是听不进去的。

欢迎大家继续吐槽那些你们没办法应对的父母版“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