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2日
作者/来源:杨瑞盈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点击数:
夜深人静时,城市的角落仍有不少人清醒着。有人为梦想拼搏,有人被焦虑裹挟,还有人沉迷手机。清晨面对镜中疲惫的双眼,不禁想问: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答案往往指向“睡前拖延”。
睡前拖延,指到了就寝时间却因各种原因推迟入睡。诸如“再刷五分钟抖音”“看完这集剧就睡”等看似无害的决定,日积月累让熬夜成为常态,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与生活学习效率。其主要分为四类:娱乐型拖延者沉迷电子娱乐难以自拔;任务型拖延者为完成工作学习牺牲睡眠;情绪型拖延者借熬夜缓解压力、焦虑;习惯型拖延者即便无事也难以早睡。
人们陷入睡前拖延怪圈,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即时满足心理作祟,快节奏生活下,短视频、游戏带来的即时快感,远比需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睡眠更具吸引力。二是时间管理能力欠缺,白天事务繁忙,部分人因缺乏规划效率低下,到了晚上又想充分享受“自由时光”,导致熬夜。三是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使人体内部“时钟”失调,夜晚精神亢奋,早晨却昏昏沉沉,形成恶性循环。四是心理逃避,面对工作、学习等现实问题,有人选择熬夜来暂时逃避,殊不知这反而加剧第二天的应对困难。
不过,睡前拖延并非不可改变,通过科学方法能找回健康睡眠。首先,设定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同一时间上床与起床,周末也保持时间差不大,帮助身体适应生物钟,培养自然困意。其次,减少睡前刺激,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可选择阅读纸质书或听轻柔音乐放松身心。再者,制定每日计划,合理安排白天时间,将重要任务分解为小目标,按优先级完成,提升效率,减少夜晚负担。最后,打造舒适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整洁,控制温度在20 - 22摄氏度,借助隔音耳塞、遮光窗帘等减少外界干扰,搭配舒适床垫与枕头。
熬夜看似平常,长期积累却危害巨大。希望大家重视睡眠问题,从现在开始行动,告别睡前拖延,以充足睡眠迎接每日挑战,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