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小筑

春天,情绪也“过敏”?

2025年05月09日

作者/来源: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点击数: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樱花树下本该雀跃,却突然想蹲在路边哭泣;清晨被阳光吻醒,却莫名烦躁得想摔枕头?这不是矫情,而可能是春季心理流感在作祟。

春天虽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却也是心理问题易高发的时候,就像换季身体会过敏,情绪在春光里也容易变得敏感。

研究表明,春季是心理疾病高发季。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统计显示,每年3-5月心理咨询量激增40%,自杀率较冬季高出20%。世界卫生组织更将春季列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橙色预警期。这是因为春日气温回暖,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大脑神经递质分泌改变,如同往情绪之湖投石子,让情绪波动频繁。不仅如此,从冬的慵懒到春的活力转变,生活节奏骤变,不少人难以适应,陷入焦虑、抑郁情绪。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莫名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这些可能是春季心理问题的“信号”。

了解了这些信号,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心理问题滋生的“温床”?从生理看,当日照时间突破13小时(北纬30度地区约在春分后),松果体会将褪黑素分泌量砍半。褪黑素分泌的减少,打乱了生物钟,导致睡眠差、精神萎靡,利于负面情绪滋生。心理上,新一年计划在春天开启,学业、事业压力涌来,同学聚会、春招季、旅游打卡,多重社会期待形成完美春天的压力旋涡,自我期望与现实差距催生挫败、焦虑感。一些日常的活动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春日社交频繁,人际摩擦、攀比心理也会加重心理负担,再加上现代生活作息乱,熬夜追剧、玩手机,削弱心理抗压能力,让心理防线在春天易“崩塌”。

虽说春天有情绪“小麻烦”,但别慌,有应对方法。首先,规律作息很重要。早睡早起,让生物钟与春同步,同学们可以尝试7-7-7起床法:连续7天比前一天起床时间早7分钟,最终实现比冬日早起49分钟。伴着月光入睡、朝阳醒来,为好心情打基础。其次,行动是高效的良药。情绪低落就去户外奔跑,让汗水带走阴霾,或找角落大哭一场宣泄情绪。除此之外,多参与社交,约好友漫步花丛分享生活,更能驱散孤独忧愁。同时,面对过重的社交压力也别硬抗,可以运用承诺减负公式:将好的我尽量参加改为17:00-18:30在场,一键打开社交节能模式。若心理问题严重,别犹豫,及时找专业心理咨询师,他们像心灵“园艺师”,能帮你整理思绪,重焕内心生机。

你要明白,你不是脆弱,只是比他人更敏锐地活着。那些在玉兰花下突然泪流满面的人,或许正以神经末梢触碰着世界的本质。

春季情绪波动不是缺陷,而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生存预警系统——当祖先们走出洞穴面对变化的环境时,正是这份敏感让他们躲避了毒菇与洪水。

春天可以是心理问题的高发季,也可以是大自然给我们重新出发、呵护心灵的好时机。希望大家怀揣热爱,用心理学窍门关照内心,驱散阴霾,以积极姿态迎接春光。

 

下一篇:创伤性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