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点击数:
面前是一摞摞需要复习的书籍,左前方是持续工作了数个小时的台灯,右手旁是列的满满当当的复习计划,书桌前是埋头复习的你我。然而,埋头苦读几小时的我们却发现,这样并不能达到之前设想的效率,计划也没有按时完成。究其原因,是任务驱使着我们在前行,这是外驱力在作用。要想提高效率,这就需要一个从内心深处驱使行动的力量。这份力量,便是内驱力。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将学生分为设置两个小组——有奖励组和无奖励组,去共同解决同一智力难题,随后持续观察学生行为。重复多次实验后,他发现有奖励组完成效果不如无奖励组。由此,德西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奖励和内在收获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这个理论便是“德西效应”,它向我们证明了内驱力远优于外驱力这一事实。
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第一个原因,是外在奖励和内在收获的不兼容性。当人们因为兴趣、爱好或者成就感等内在收获而努力时,他们相信这件事情是纯粹为自己而做的,最大的价值是取悦自己。而当人们为获得物质报酬等外在奖励而努力的时候,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会变得患得患失,害怕自己的努力配不上奖励,或者觉得奖励配不上自己的努力。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动机。从取悦自己开始,逐渐变成取悦奖励的给予者(外部评价体系),即使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但这种动机转换还是会随着一次次的物质奖励,而逐渐在潜意识中扎根。最终,从“自驱”变成了“他驱”,个人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地跟着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在学习中发现自己逐渐找不到干劲儿,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可能是因为缺乏了足够的内驱力。那么,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首先,释放一个积极的信号。可以先从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入手,成功完成之后,能够帮助我们在做事前启动信心,告诉自己要迈入新阶段。
其次,区分想法和情景。做事的时候,头脑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干扰。要想摆脱它们,从想法回到情景中,可以多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回归当下,继续做要做的事。
最后,找到新的解决路径。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我做不到”“事情好多”“我好难”。这时就需要我们改变一下思维方式,问问自己“这件事情本质是什么”“可以分解吗?”
亲爱的朋友,当你对当下感到灰心丧气时,请深入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在的驱动力。从内在所获得的燃料,更能让我们沿着心之所向,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