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5日
点击数:
其实,单纯地回忆难受的事不一定会让我们越想越难受、越想越极端,而“反刍思维”才是背后的原因。反刍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在感到悲伤或痛苦时,我们不仅会反复思考造成这种情绪的事情,还反复思考产生的原因以及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却很少将注意力放在解决的方法上。所以在反刍后,我们似乎就钻入了牛角尖,很难从消极情绪中跳出来。
那么,反刍思维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1.反刍增加了大脑杏仁核的活跃度
Fabiansson等人曾做过一项脑电研究来探讨反刍思维对大脑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要求实验参与者回忆一些会让他们感到愤怒的个人经历。在回忆过程中,一部分实验参与者用认知重评的方式(重新对事件进行解释分析)应对愤怒情绪,一部分实验参与者通过反刍来应对愤怒情绪。
研究结果发现,采用反刍思维的实验参与者的愤怒情绪水平远远高于那些采用认知重评的实验参与者。并且,当实验参与者处于反刍思考的状态下,他们大脑中的杏仁核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跃性都显著增加,而杏仁核是产生情绪、控制记忆的重要系统。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回忆消极事件的过程中,反刍思维会让我们的大脑唤起更多消极回忆,产生更多消极情绪。
2.反刍激活了消极的认知偏向
Lyubomirsky等人认为,反刍思维就像是消极情绪的“催化剂”,当人们处于消极情绪并且反复思考相关信息时,这种反刍思维就可能激活我们消极的认知偏向。而在我们采用消极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式来对回忆进行评估时,这种评估结果带来的将会是更多的负面情绪。因此,反刍思维可能会让人陷入消极情绪和消极认知的恶性循环之中。
如果真的一个人越想越片面,那也不用惊慌,这也恰恰说明,人际关系也是我们重要的资源。因为牛角尖不是为了考验我们是否有能力一个人钻过去,能从中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