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小筑

“淡淡综合征”——解读“淡淡的”背后的心理逻辑

2025年09月22日

作者/来源:宋盼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点击数:

“随便吧”“都可以”“无所谓”“没必要”……这样的“淡淡的”话语正在慢慢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刷屏”的“热词”。“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淡淡的’”逐渐变成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写照。“淡淡综合征”的幽灵就游荡在我们身边,或许你和我也是这种奇怪“病症”的“确诊患者”。

“淡淡综合征”不是一个医学术语,而是对部分当代年轻人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状态的描述。这种“淡淡的”心理状态就是指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都保持情感淡漠,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就像一团被外界刺激也不会有所回弹的棉花一样。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当代年轻人变得“淡淡的”呢?从精神内核的角度,目标感的缺失是“淡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部分年轻人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陷入了被动。当我们回过神来开始重新拾起目标,也会遇见一系列的“拦路虎”:长时间的目标缺失会导致行动力的丧失,缺乏实际行动,目标便又回到了空想阶段;在“脑子一热”情况下制定的目标很容易出现数量过多、缺乏优先级的问题,没有明确区分目标的轻重缓急,过多无序的目标就会导致精力分散,难以集中资源完成关键任务;如果制定的目标太少,又不足以激发动力,容易再次陷入低谷。从情绪的角度,学业负担、社交消耗、兴趣枯竭都会导致“淡淡综合征”乘虚而入。无法从热爱的事物获得正向反馈,日常生活的精神消耗得不到及时弥补,席卷而来的“疲惫感”就会冲破我们的心理防线,使我们被迫进入“低能耗状态“,也就是“淡淡的”。

“淡淡综合征”可不是什么潮流产物,而是一种需要及时脱离的不健康状态。长期的情绪冷淡是人际关系的毒药,“淡淡的”状态使得“患者”减少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不愿与他人交往。对于社交的另一方,“淡淡的”一方表现出的态度会使他们在这段人际关系中感到受伤、焦虑甚至自我怀疑,从而使两个人渐行渐远。当这种“淡淡的”状态出现在团队中,可能会被团队成员解读为“不负责任”,折损团队成员的热情,甚至导致团队信任的破裂。对于“淡淡综合征”的“患者”来说,长期缺乏热情和动力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生活习惯变差。同时,长期淡漠也可能是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预警信号。

那么我们要如何摆脱“淡淡综合征”的侵扰呢?如果你“情绪淡淡的”,你可以尝试每天留十分钟时间做一个“情绪日记”,记录下今天最有感觉的瞬间;如果你“社交淡淡的”,可以先从“低压力社交”开始,和一两个朋友去散步;如果你“说话淡淡的”,可以尝试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发言,哪怕只是分享一个小发现;如果你“学习淡淡的”,那就把大目标拆成“今天可以完成”的小任务,一个一个执行。

真正的“淡”,是内在和外在的契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是三分糖奶茶的回甘,是在安静中依然有热爱和方向,而不是对什么都冷淡无感。如果你的生活正在被“淡淡综合征”笼罩,不要忽视它,情绪需要被看见,生活需要被调味。试着为自己找到那一点点甜,让日子重新有光。

记住,你的幸福和心理健康,永远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