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作者/来源:戴成吉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点击数:
你有没有过这种尴尬的时刻——
总是不敢和他人对视,眼神闪躲,像害怕被看穿内心;或是被邀请加入群体活动时,会以各种借口推脱,内心满是不安;亦或是发言时声音不自觉颤抖,哪怕准备充分,也担心出错被嘲笑,每个字都像是费了好大劲才挤出。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便是“社交焦虑”。
通常来说,谈到“社交焦虑”大家也许就会想到内向,是不是说内向就等同于“社交焦虑”?答案当然是不是的。
首先,“社交焦虑”本质是人对社交场景的过度恐惧与回避,核心在于“害怕被他人负面评价”。简单来说就是“社交焦虑”的人并非“不想社交”只是害怕社交中的挫败。而内向是一种性格特质,指个体更倾向从内心世界获取能量,而非通过社交活动。
“社交焦虑”看似平常,但是它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心理与情绪影响上,它容易导致自卑、自我否定、兴趣减退、对未来失去信心等状况,进而加剧焦虑循环,让“社交焦虑”的症状更加严重;在生理健康影响上,“社交焦虑”的人在社交场合中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肠胃不适等“战或逃”反应,甚至部分人会因过度换气导致头晕、手脚发麻。长期下去还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在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上,“社交焦虑”的人会刻意避免聚会、演讲、职场沟通等场景,导致社交圈子缩小,人际关系浅层化。即使参与社交,也可能因过度紧张而无法自然表达,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那么如何克服带来消极影响的“社交焦虑”呢?
首先是调整自我关注。过度自我聚焦易放大社交失误的主观感知,因此减少对微表情/小动作的持续监控,转而聚焦外部环境或对话内容。通过转移注意力,可有效降低自我意识过载引发的焦虑水平。
其次是练习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缺失易引发互动中的失控焦虑。可以通过三级倾听法(点头/复述/共情回应)、漏斗式提问法(从开放性问题到具体追问)、梯度自我暴露(从兴趣爱好向价值观逐层深入)平常进行刻意的训练。这种训练法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能力,也可以积累经验获得社交自我效能感,从而打破"表现焦虑-行为回避"的恶性循环。
调节呼吸看似简单,实则效果显著。呼吸急促易触发交感神经风暴形成焦虑正反馈。当我们有意识地放慢呼吸节奏,身体会接收到放松的信号,从而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活跃,让身体从应激状态恢复到平静状态,进而缓解焦虑带来的紧张感。
社交从来都不是考试,所以它没有标准答案。你值得被喜欢的理由,从来都不是“表现得足够好”,而是“你本来就很好”。所以不要因“社交焦虑”而苦恼,努力改变现状,告别“社交焦虑”,不要让它偷走了你的真实模样。最后,愿大家在社会交往中收获珍贵的情感,于工作学习中收获难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