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作者/来源:作者:黄云飞 审稿:蒋远胜 宣传部
点击数: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川农大精神”启智润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着力培养有“三农”情怀、有健全人格、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书写了立德树人崭新篇章。
传承“川农大精神”塑造三全育人新格局
“川农大精神”既蕴涵革命红色基因、又承载艰苦创业传统,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川农大精神”有机融合,引导师生将自身发展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让川农大精神育人焕发出新光彩。
2020年,以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学校深入弘扬“川农大精神”,始终贯穿服务乡村振兴、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国家重大战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一主线,推动实施一系列“育人工程”,构建了具有川农大特色的“1+1+N”三全育人体系。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9.5回信”精神,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与时俱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持续推进实施一系列“育人工程”。推动实施“名师金课”示范工程、“拔节孕穗”科教协同育人工程、“百千万”实践育人工程、校本文化精品工程、“i-川农”网络育人工程、心理阳光工程、模范标兵示范工程、暖心民生工程、寒梅飘香工程、党建创新工程等一系列“育人工程”,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和力量,促进课内、课外知识教育、技能传授、价值引领等功能深度融合。
经过精心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为农意愿、奉农精神和事农能力有效提升,近五年,每年有近300名青年投身西部计划,94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奔赴和田、墨玉、雷波等地服务西部教育事业,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川农大精神”,践行兴农强国的使命担当。投身基层一线学生比例显著上升,五年来,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其中涌现出了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勇、全国劳动模范段丽丽、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刘仙、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全国乡村振兴先锋标兵马晓丽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杨海等众多投身“三农”、扎根基层、服务西部的优秀代表。
弘扬“川农大精神” 创造文化育人新载体
“这是我上过的最深刻的一堂思政课。在来到这里之前就听说过川农的学风和人文关怀,直到今天晚上的晚会我才切身感受到。尤为深刻的是周院士和妻子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我不禁泪目……我是如此幸福,在川农,在中国。”这是一名新生在观看了学校《百年川农》迎新晚会后写下的一段观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川农大精神”的深刻感悟和共鸣。
作为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重头戏,晚会已经成为学校沉浸式、互动式舞台思政大课堂的缩影。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推出一批校本特色课程、出版一批校史文化系列图书、打造一个校本文化论坛、原创一批校园文化艺术作品、建设一批特色教育场馆基地”等“五个一校本文化工程”,不断弘扬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创新文化育人载体。
学校先后出版了《川农往事》《丹心谱汗青——川农大红色档案》《百年辉煌川农人》等10余本校史文化丛书,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了“川农大精神”的内在意蕴。聚焦江竹筠、王右木等12位革命英烈以及6位“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等典型人物,创作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其中,《顽石》《百年川农》《觉醒四川》等20余个舞台文艺作品,超过10万人次的学子在其中深受教育和熏陶。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全体校领导为所有本科生讲授《大国三农》等校本特色思政课程为代表,深深激发同学的强农兴农志向。此外,《“川农大精神”大讲堂》《辅导员公开课》《川农青年说》等线上线下讲堂的举办,从不同层面生动讲述川农人的故事,累计听众已超过12万人次。以三校区校史馆为依托,构建了学校校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还搭建了新媒体联盟、新媒体培训学院、融媒体中心等“两新一融”校园新媒体平台矩阵,用活新媒体平台,丰富兴农报国文化传播途径。
践行“川农大精神”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
金秋十月硕果之际,动物医学2023级88名同学在崇州基地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耕读教学——甘薯收获与品鉴。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掌握了割藤、挖薯的技术要领,亲身经历了从土地耕耘到餐桌美食的全过程。这次体验不仅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农耕文明的深厚智慧,还让他们享受到了收获劳动果实的无比喜悦,更在心中种下了知农学农爱农的情怀。
这一实践环节,正是学校精心构建的读“传统农耕文明”、读“当前三农政策”、读“当前三农现状”、读“新技术新业态”以及开展传统农耕、当代农耕、一线农耕、创新农耕、专业农耕的“四耕五读”特色耕读教育体系的其中一环。从2022年起,全校所有农学学位学子均需到基地参与耕读教育。
学校结合节气的变换,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育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除了《大国三农》课程由校级领导授课外,所有遴选进入授课之列的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且长期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的专家学者。学校为此设立了34个耕读教学班,配备了87名高素质的耕读师资团队,并成功开展了714节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耕读课程。
知农爱农要培养情怀,更要培养创新能力。为了点燃同学的研究创新之火,我校持续开展专业技能提升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学生实施渐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三大计划如同驱动引擎,激发了学子们学术探索与创新创业的热情,近五年,18.5万人次参与到学校立项的5300余项科研创新项目。2023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3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件。
不仅如此,学校将校地、校企、校校等协同育人平台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合作网”。这张网不仅连接了500余个单位,更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行业趋势、对接产业需求的“桥梁”,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了对相关行业的认识和热爱。
除此之外,学校还发挥专业优势,每年组织3万余名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社会实践中勇当“实干先锋”,为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彰显青春担当。
学校超200支团队先后入选“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等国家专项支持。社会实践工作连续27次获评团中央通报表彰,并作为典型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20年成果展。
百十余年来,学校以其深厚的校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川农大精神”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认知与品格,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学校将继续传承“川农大精神”,突显百年校史育人特色,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以一流农大发展新业绩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和四川建设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