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2024届省优大】熊星瑶:逐梦未来,电亮人生

2024年05月24日

作者/来源:机电学院

点击数:

人物简介:熊星瑶,中共党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级学生。主持完成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1项并入驻孵化园,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IF=5.9),参与发表一篇N1级自然指数期刊。大学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2022-2023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提名奖、创新创业典型、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四川省智能农业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蓝桥杯省级三等奖等荣誉奖项30余项,以“创新创业成绩”全院第一名获得保研资格,将前往四川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勤奋刻苦,拼搏励志

“从智能电网、智能家居到电动汽车、新能源发电,都离不开电气技术的支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电气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熊星瑶眼中,电气工程不仅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推动着社会向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作为压线进入电气专业的学生,她深知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为了把基础打牢,她坚持每节课坐前排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同时在课后投入大量时间自学,不断拓宽知识面,常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翻阅资料、整理笔记,不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努力,她的必修加权成绩从大一学年的89.2分一路攀升至92.1分,实现了逆袭。

为了实现成为优秀电气工程师的目标,熊星瑶从大一开始便关注电气技术的前沿领域,深入探索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动态。“刚开始进入实验室,面对的困难其实挺多的,好在有老师的指导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从实验操作,到仪器使用,再到软件分析,这种边学边打杂的日子整整经过了一年半。直到大二下学期,学院引进人才赵永鹏副教授发布了申报大创项目的招聘通知,为了抓住这次机会,她一下课就跑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将PPT反复打磨数十次,讲稿练习百余次,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凭借自己的勇气与毅力成功通过了选拔,成为项目负责人。她积极联系指导老师和项目成员一起反反复复地修改项目申报书,一遍又一遍地预演立项答辩。最终,项目《面向设施农业含氮气体高性能气敏传感器设计》获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真正开启了熊星瑶的创新生涯。

求实创新,回馈社会

熊星瑶深知在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推动行业的进步。“创新就是要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问题。”在主持创新训练项目时,她不满足于传统的技术路线,不断挖掘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积极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她常与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勇于挑战现有的技术瓶颈,尝试将不同的技术和理论进行交叉融合,探讨新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最终所研制的氨气传感器实现了成本从100多块降到10块,工作温度由400度到室温,实现了低成本,低功耗的双重突破,切实解决了农业用器难的问题,保证了动植物生长的安全环境。该传感器荣获了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了川观新闻的报道,同时该知识产权也由她作为唯一的本科生参与发表了学院第一篇N1级自然指数期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和未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追求个人的发展和成功,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熊星瑶不仅关注技术的创新,也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社会影响,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技术应用于实际。她聚焦用于可调谐电磁响应的海胆样SnS/氮掺杂碳纳米管介电复合材料研究,针对电磁污染与日俱增,不断危害电子设备的使用和人体健康的问题,提出了制备海胆状二维金属硫化物基底复合碳纳米管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在低掺杂与薄厚度情况下高性能的吸波剂。该种吸波剂以其优良的电磁控制性能为电磁波筛种,可应用于蚊虫诱杀以及种子的催化生长,真正实现学工强农。百余次实验参数的修改,耗时500小时的论文被拒6次,面对编辑发来种种质疑,她没有退缩,以长达60页的稿件来回应质疑,终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影响因子为5.9的SCI论文。

大学四年的奋斗路上,虽苦也甜。无论是川农的24小时,还是走了1000多遍实验室到寝室的路程,都见证了熊星瑶的成长和蜕变,这些珍贵的逐梦历程,将为她点亮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