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1日
点击数:
人物简介:陈璐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2017级学生,现已被牛津大学放射生物学专业录取。在校期间,荣获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曾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
学习“静”下来,心中有梦想
尽可能地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接触新的事物、做有意义的事情,是陈璐祺定下出国留学这个目标的初衷。
“从入校开始,我就切身感受到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陈璐祺大一参加完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发现学院不但曾宪垠院长是海归博士,还有黄燕、余国志等老师,他们负责、幽默、开朗而博学,看见眼前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坚定了出国留学这个想法,而如何把这个想法付诸于行动,也成了她在这大学四年所思所想所做之事。绩点、科研、英语都是她为梦想打下的基石,“梦想这个词听着很大很空,但如果把它拆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部分,专心致志地去做,也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陈璐祺说。
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语言便是其中的第一道门槛。为了成功跨过这个门槛,陈璐祺在语言学习方面坚持不懈努力了四年。在确定出国留学这个想法后,基于各种实际因素和经济预算考虑,陈璐祺起初是决定前往德国,所以她在大一的寒暑假便开始学习德语这门语言。德语相对于英语而言要难许多,加上刚刚接触,便也就觉得更加晦涩难懂,陈璐祺深受打击之余并不放弃,只认为这是打怪升级中的第一怪而已,而紧接着一怪就是英语,同时学习两门外语,这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每日坚持记单词,利用外网资源练习口语,购买全英文书籍阅读,寒暑假上德语课程等等,陈璐祺不厌其烦地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坚持了三年。“语言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它需要我们每天练习和记忆。”不懈的坚持与努力,总是会有一片繁花相待,陈璐祺最终以总分7.0、阅读满分通过雅思考试,同时完成了德语B2课程。
语言学习渗透了陈璐祺的大学四年,而成绩绩点又是她学习的另一个重心。与许多同学有所区别的是,陈璐祺没有硬性要求自己的成绩必须进入年级前几,或许就是因为她这种平和心态,让她在面对之后的诸多挑战都能坦然面对。每节课的第一排总能搜寻到她的身影,书本上也总是做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当天任务尽量当天完成,有问题也会及时询问老师,在期末复习月时,她每天投身图书馆,在天微微亮时,她便已经不在寝室,而在图书馆闭馆铃响时,陈璐祺才结束这忙碌的一天。这看似简单的坚持,让陈璐祺在如此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取得加权平均成绩88.6,同年级同专业第九的优异成绩。
科研“精”下来,脚下有力量
确定了方向,便全力以赴,这是陈璐祺一直秉持的原则。大一下学期,陈璐祺就联系老师申请加入实验室。
在初接触科研的时候,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实验技能的薄弱,让陈璐祺也曾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当中,但问题来了就去解决,是陈璐祺做事的一贯风格。不错过任何可以汲取知识的机会,在课间休息时,陈璐祺便会抓紧时间向老师请教,尤其是与教授生物化学的陈惠老师交谈颇多,其中大部分问题涉及专业课知识,也会有实验相关的内容,陈惠老师都会耐心地一一解答,每每与陈惠老师交谈后,都会给陈璐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陈惠老师在我这跌跌撞撞的科研道路上,真的算是我的一位启蒙老师了。”在实验室时,由于张军杰老师忙于科研项目,所以无法兼顾到所有人,但张老师会让研究生师兄师姐带着本科生摸索“科研”二字的真正含义,同时也不会因为他们是科研小白而显得不重视,相反,张老师会把手上资源毫不吝啬地分给学生们,“老师常说,作为小白,就要有小白的觉悟,多学多看多练,是你们这个阶段的当务之急。”于是此后的陈璐祺便会捉住所有机会向师兄师姐取经、学习,并在每一次的竞赛中打怪升级,就这样,一张白纸的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内容。
大二时,陈璐祺成为“油菜素内脂对玉米萌发及幼苗抗盐胁迫影响”项目的负责人。作为负责人肩负了更大的责任,熬夜查找文献,耗费数小时栽种苗子等等事情,都已经成为陈璐祺那段生活的常态。项目初期时,陈璐祺的团队总是会遇到苗子坏死的情况,所以查找实验方法的差错,成为了团队项目初期尤为重要的事情,尝试了数十次,耗费了数星期,才找到最适合苗子生长的各种条件。“选择科研这条路,你就要接受各种失败,失败才是这条路上的常态。”项目好不容易进行到了后期,本以为一切都将有一个好的结果时,然而陈璐祺却在翻阅各种文献时发现,“玉米的生理指标”这一团队项目研究方向——早就已经被人做过很多研究。如果团队继续按照这个方向进行下去的话,很难再有其他新的发现。所以陈璐祺立马联系老师,将团队项目方向的问题说了出来,并且提出在项目中加入基因表达量的测定这个想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后,陈璐祺抓紧时间与团队成员阅读相关文献,查找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方法。就这样,她和团队排除各种艰难险阻,最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撰写了《EBR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理指标及抗氧化酶和水孔蛋白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已收到北大核心期刊《玉米科学》的采用通知。
发展“竞”下来,未来有方向
从大一定决定去德国留学,陈璐祺在大学前三年都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但在大四时,复盘自己的成绩和背景,发现有比去德国留学更好的选择,陈璐祺果断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既然有机会到更好的学校,那为什么又要错过呢?”就这样,陈璐祺先后分别向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投递了申请材料。
成功翻盘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与坚持。第一次的剑桥面试并不顺利,面试官的语速和口音,造成了理解上的误差,而因为之前完全没有面试的经验,在剑桥面试官问到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时回答的也并不流畅。得知被剑桥拒绝后,陈璐祺也陷入迷茫困顿中,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自己的选择,但这些打击,并不能成为击垮她的理由,反而让她对牛津面试的心态更加平和:提前阅读放射生物学的英文书籍,学习相关专业网课,了解前沿科研发现并总结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成果,为了在面试时更好地呈现自己的口语,选择一天至少六小时浸泡在口语的环境中。在面试时流利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而因为科研项目与申请方向不匹配被打断后也并不慌张,陈述自己想要申请这个专业的理由——因为被核辐射的危害而震撼到而想研究修复核辐射下DNA损害的药物,在被问到和申请专业紧密相关的深度问题时即使没有学习过相关内容也尽力联系之前学习的专业知识尽量回答,再次表现自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对科研的坚定。无数次的练习和付出换来的终是“幸运”,牛津大学的offer终于拿到手中。“你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是你为梦想逆风翻盘的底气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