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点击数:
人物简介:蒋悦,食品学院包装工程专业2017级学生,获评2019-2020年度“优秀学生标兵”。曾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挑战杯”四川省一等奖、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三等奖、大北农励志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奖项。大学期间共发表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4篇和CSCD文章1篇,累计影响因子为19.8。现已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微纳生物材料医学应用方向攻读硕士研究生。
心声滚烫,敢诉理想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摘录自《北野武的小酒馆》的这句话,是蒋悦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句话。无论是采访还是优标答辩,她都曾提起。
就读四川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是蒋悦滚烫人生的开始。在她往后长达三年的“滚烫”篇章里,她自始自终都致力于一件事情,那便是科研。
和大多数“校园科研者”一样,蒋悦并没有在她的大学序章里就走上科研之路。“探索者”是蒋悦最开始的身份。初入大学时,她便广泛探索,多处扎根。但这位“探索者”明白,热爱仅仅是她的起点,绝非她的终点,她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向着炙热之处前行,蒋悦很快便迎来了她的契机。在大一的专业概论与新生研讨课上,蒋悦得知,由于贮存水平低、保鲜技术不足,我国正处在果蔬采后难以保鲜的困境中。就此,如何延长果蔬保鲜期,减少食品腐败率,降低经济损失,成为了当下刻不容缓之事。
“那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为何不可以是我呢?”一颗“解决问题”的萌芽在这位“探索者”的心中悄然生长。她开始反复思索,自己是否可以通过专业知识来改善果蔬储藏技术落后的问题。从这一刻,“探索者”有了真正的探索目标。向着这个目标,“探索者”前进了。
翻越山丘,探索前行
科研,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把钥匙。在联系食品学院刘耀文老师之前,蒋悦既紧张又迫切。在与刘老师沟通后,刘老师温柔且爽快的语气,让她的迫切更胜了一筹。“我不怕辛苦。”蒋悦这样回答道。而后,蒋悦成为了刘老师课题组的一名新手,走上了她的科研之路。
如果说,蒋悦走上科研之路是偶然,那么她的成功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探索者一旦选定了一条路,从来不问那条路有多远。为了凿好“果蔬保鲜问题”的深井,蒋悦曾跨过多个山丘。
这位“科研新手”在她的第一个实验中便迎来了第一个山丘:实验方案不会写、实验中的变量与误差难以控制……蒋悦深知,“实验是科研的基础,倘若实验不过关,科研也无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此,她决定从基础做起。蒋悦开始主动在节假日与课余时间里给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提供帮助;面对失败的实验品,反复思索,重复实验。
经过近一学年的锻炼,蒋悦从最开始的学习操作原理到后来独立完成实验,她逐渐积累了扎实的科研能力。在大一下学期,蒋悦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功申报了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但项目的实施过程却让她迎来了第二个山丘。调试配比是配置纳米纤维膜的关键,只有合适的配比,纳米纤维才能在20千伏的高压下喷出。一个月内,蒋悦和她的团队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屡试屡败的实验生活并没有打压掉她对科研的热情,带着一股“犟劲”的蒋悦,终于在上百次的实验后,成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造出了抗菌性能优良纳米纤维膜。
为了让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真正发挥作用,蒋悦便带着团队所研发的成果主动联系到各家公司,与公司达成合作。团队所研发的产品保鲜效果优良,让烂果率降低了10%,采后损耗率更是降低了10%-20%。该效果的出现,无疑代表着蒋悦的第二个山丘,跨过去了。
蒋悦的第三个山丘几乎不给她歇息的时间,迅速到来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开赛后,蒋悦便与团队中的研究生兰文婷师姐一起带领团队申报了项目。但由于校赛结果排名靠后,她的团队并未被看好。备赛期间,他们每周都会拿着计划书前往成都校区听从老师的指导,再返回雅安校区熬夜对计划书进行复盘修改。
“每一次来回都是一场突击战。”蒋悦在回忆时谈起,“但毕竟大挑两年才一次,就尽全力地去尝试吧。” 蒋悦坦言道。为了不留遗憾,蒋悦和团队的朋友们都坚守在了高强度的工作中。在她的鼓励与坚持下,这支原本并未被看好的队伍,在学校中突出重围,获得了省级一等奖的成绩。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回顾蒋悦的三年科研时光,从实验室到寝室的2000米,她走了1000多遍;从最初的载乳酸菌实验到纳米颗粒实验,她经历过无数次尝试与失败。守得云开见月明,因为坚持,蒋悦拥有了一片属于她的一轮明月。
在2020年突发疫情早期,蒋悦曾亲身经历过医用“一罩难求”的难题。在她看来,自己曾研究过的纺丝技术在医学材料领域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为此,她将申请国内纳米技术领域第一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作为她的新起点。
“勤奋作‘蒋’,热爱为‘悦’。”蒋悦曾这样概括自己的科研经历。如今,她将继续奋斗,在热爱的道路前行。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向着更炙热之处,她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