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5日
点击数:
人物简介:党支部组织委员,在校期间,GPA为4.2,其中累计必修年级第一,综测成绩全院第一,推免成绩第一,所修课程中有48门达90分及以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并在CSCD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获得综A证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和证书共计二十余项。
命中注定的环境人
2012年,在北京上学的她,遇上了北京最严重的雾霾,她的同学也因此患上了肺癌,从此成为一名「环境人」的种子在她心中深深埋下。
2014年,「绿水青山」的号召再次让曾溱瑶意识到环境是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些什么去改善环境问题的决心。
在别人眼里,或许「环境生态工程学」并不是主流学科,但是对她来说,环境生态工程学就是照亮人生的曙光、是想要为之一直奋斗的目标。
2017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心系环境学的她,跨越两千多公里到川农就读,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环境人。她常常为加入环境学、加入川农这个大家庭而感到庆幸,只因心中有梦,在漫漫求学路上她从不后悔。
这或许是“恰到好处”,或许也是“命中注定”:曾溱瑶与川农四年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心怀远方,孤独而坚毅的科研之路
“对于工科女来说,实验是最痛苦的部分。”她这样调侃着自己。
当曾溱瑶刚开始进入课题组时,大家的研究方向都不相同。不同的方向意味着不同的研究进度,在他人的课题完成过半时,她还没有确定最终研究的方向。
当别人已经开始发表文章时,她还停留在预实验阶段。看不到尽头的材料筛选,无数次被否定的研究方向……在这漫长的实验中,日以继夜的研究,大量重复的实验,通宵达旦准备科研报告早已是常态。
暑假期间,在实验楼里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漫长而又孤独的科研路程是难熬的:经历了一个个孤身奋战的夜晚,一组组的重复实验,资料也查询了一遍又一遍,但最后得到的结果只是一道光影,一切努力化为虚无。
她也曾感到疲惫,她也想过放弃,但是当她想到自己的「环境梦」时,她又重新振作。如果跌倒了100次,那就在第101次站起来。
“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取决于你深入地了解了它之后,是否还依然愿意为之奋斗。”曾溱瑶这样说着。的确,数不胜数的困难阻挡在她面前,而她用从容与热爱来面对,打破屏障,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
荆棘科研路,柔软家人情
回忆起令曾溱瑶感触最为深刻的事,它发生在一次敬老院的调研中。曾溱瑶在无意间和老人的交谈中得知,这位老人为了不给忙于事业的子女们增添负担,孤身前往敬老院居住。老人的这份固执与坚持深深打动着同样被各种调研工作包围的她自己。从家乡远赴千里求学的她,常年无法与父母相伴;忙碌的科研和实践又占据了大量的假期,使她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不过一年两次;她的爷爷奶奶也同眼前这位老人一般“倔强”,不愿将病痛和儿女分享,独自忍受。想到这,曾溱瑶心中免不了泛起酸楚。自那以后,她常常与家人保持通讯,学习之余给父母汇报近况;天气转凉之际,第一时间拨通爷爷奶奶的电话提醒他们添上棉衣;每次难得地返乡,她的心中总有倾诉不完的思念汇聚成一个无言的拥抱。
“爱隔山海,而山海皆可平。”距离或许阻挡了她和家人,但他们之间的亲情从未被阻挡过,曾溱瑶时时刻刻挂念着家人,家人也在远方惦念着她,这也是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马不停蹄,朝夕不倦
生活就是这样,不会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原本的计划进行。在保研面试的前一天,她患上了肠胃炎,独自一人呆在充满消毒水气味的医院中。而第二天的面试照常进行,面试的压力和病痛一起袭来。她在挂水的过程中,思索着杂七杂八,好似人在生病时,所有的落寞都会被放大。
但是疼痛并没有让她屈服,她一边挂水,一边准备面试的稿子:“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曾溱瑶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坚持着,也顺利地完成了答辩。
“我想要力所能及地为环境做一些贡献!”
这是曾溱瑶的目标与梦想,遇到再多挫折、再多磨难,她会想到12年那个小小的却定下了宏大梦想的自己,于是她坚定不移地向它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