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斜杠青年”邹易:学生社团走出的公益达人

2018年05月22日

点击数:

学生社团是高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类社团更是学生社团的其中一朵“奇葩”,而我校法学院政治学专业2014级学生、自诩为“斜杠青年”的邹易,成为学生公益类社团中脱颖而出的公益达人和优秀代表。

和公益结缘: 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邹易在大一就加入了雅安同耕社区发展中心,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从此,正式踏上了他的公益之行。此后,他代表雅安社会公益组织参加了共青团四川省委组织的青年公益行,极大地激发了他对公益的兴趣和热情。随后,他参与和执行了农民合作社项目,对超过6个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及200人次农民开展过技术帮扶。

大二时,邹易已能独挡一面,担任雅安同耕社区发展中心(NGO)项目组长/项目的负责人,并先后向基金会、政府等申请和执行了雅安市地震灾后重建、留守儿童关爱、我爱我家等公益项目。大三时,他又申请到美国福特基金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的公益项目,以及现代农村的“义仓”探索等。

热心公益的他先后参与了关爱留守儿童、山区支教、社区服务等共计10个公益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00万元,参与社会服务时长超过2000小时,由他申请直接执行或参与的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两个生计扶贫项目、以及申请的雅安团市委社会服务项目资金总计23.4万元。

在公益中成长:一路高歌一路行

公益工作并非那么轻而易举,从申请一个项目,到项目执行中每一环的设计和实施,再到实施时意外情况的处理,都需要巨大的工作量来完成。

邹易坦言,也正是在一次次公益项目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有了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在公益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他们一起交流学习,这也是我的收获之一。”邹易笑道。

对于邹易来说,在公益这条路上既有对人与人之间情谊的感动,也有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快乐;有付出得到回报时的成就感,也有项目未完成时的遗憾。他回忆起在四川汉源县开展的农民合作社项目,他们的团队调研后,发现一个村子的本土文化非常有价值。在经过具体策划和筹备后,团队到汉源的农民合作社做了一场文艺晚会活动。这场活动让村民们意识到自己本土文化的价值,他们自发捐钱成立了一支村民文艺文化队,通过组织文艺活动、帮助村里的孩子辅导功课、把自己的文化队带到县城去演出等方式,来传承自己的本土文化。这不仅很大地丰富了村子的文艺文化,也极大地增强了村子的凝聚力。

从今年1月份开始,他自己寒暑假的时间全用在了山区支教上,组建了支教团开展冬令营、夏令营, 此外,每个月花在志愿服务上的时间超过5天,全年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他从未曾想寻找他人之路,只愿做一个在公益路上不断前行的人的人,一路高歌一路走向远方。

“三年来,我们每次去这个村子,都可以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和亲切”,邹易说道,“在这个项目中,我不仅获得了项目获得成功的成就感,更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成长中收获:“斜杠青年”梦在远方

“我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兴趣爱好广泛。而当我热爱一件事物时,就会尽全力把它做好。” 邹易说道,“我会结合情况统筹规划好时间,比如这个时间段做这件事,下一个时间段做另一件事,充分利用好时间精力。”

除了公益事业和社会工作上的突出表现,邹易在其它方面也很出彩:他先后担任了雅安大学生创就业综合服务联盟(NGO)项目执行官、学生农业经济研讨协会会长等职务,曾获得过文法学院最佳辩手,获得第三届“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农业大学金奖、四川省铜奖,先后夺得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举办的“发现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区域赛一等奖、全国赛三等奖,2016年12月获提名“四川农业大学年度人物”,2017年9月入选了团中央与CCTV央视国际“金牌实习生”并于2018年3月成功晋级一星“金牌实习生”。

如今,大四的邹易即将离开校园开始新的人生旅程,他表示,未来自己会先工作,但是会一直关注和参与公益,“公益让我领悟了很多,这条路没有尽头,我希望能坚持初心,继续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