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9日
点击数:
人物介绍:颜麟沣,男,园艺学院茶学2013届毕业生,供职于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被省委统战部遴选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新生代企业家培训班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现为香港中茶股份有限公司法人。
编辑点评:凭着对一片茶叶的执着,凭着对疑问的探究,于是便横下心来做一个“风雅高洁、厚实和顺”、“固执”的茶人,只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梦想就在前方不远处。
我从小就生活在茶叶的世界里,从小到现在,我去过最多的“公园”就是茶园,最多的“玩具”也是茶叶。从小对茶叶知识和茶文化耳濡目染,逐渐对茶叶产生了兴趣,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在我看来,茶叶是一种如君子般风雅高洁、厚实和顺的农作物,这也正是茶值得被崇拜的地方。
“最开始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对工商管理、工程造价等热门专业比较感兴趣,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做出了更重要的决定。”2009年高考结束后,我开始填报志愿时,多年“潜伏”在体内的“茶分子”突然爆发,我渴望能够有机会系统、完整地学习茶叶知识,在报考志愿栏内,坚定地写下了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专业。
志愿填报结束,我就奔赴到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和制茶车间学习。“当时就只是想要为进入校园多做一些准备。”我说,考试已经结束了,我要做的事就是了解茶叶的生长、加工的过程。
“当时他的状态真的就像一个刚来的学徒一样,什么都想学。”川茶集团生产中心负责人杨朝林回忆起我6年前到车间学习时的样子,有些记忆犹新。他说,颜麟沣很谦逊,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拉着师傅问个究竟,并认真记录,回去查阅资料后,第二天再来求证,直到弄懂为止。
经过两个月提前实践,我带着两个疑问到四川农业大学报到。一是花茶的制作为何要反复4-5次的投放鲜花以保证花香和茶香更浓郁;二是如何提高夏秋茶的使用率,让茶农增收,企业增效。
大学期间,我每到小长假和寒暑假就往川茶集团的车间跑,将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车间“实验”,再将实践的结果回校请教老师和学长们。在车间有多年制茶师傅教制茶技能,在学校有老师和师兄师姐的解答疑惑,我成长得很快。
“鲜花之所以要投放多次,是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花香浓郁、持久。”经过我自己多次的实验发现,花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次窨制,才能做出让川人习惯的花茶。另外,关于夏秋茶的使用率问题,经由我的提出,川茶集团公司领导和学校教授们商量之后,成立黑茶项目小组,自主研发“四川新型黑茶加工关键技术”,做一款比传统黑茶口感、香气、汤色更佳的新型黑茶,作为该问题的提出者,我也被破格批准全程参与新型黑茶的研发过程。
一直到2013年年初,一款新型黑茶“优黑优红”问世,我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跟随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习,将理论联系于实际,对整个研发过程中的科技攻坚难题进行了第二次学习,加深了我对产品的认识,同时提高了专业技能。
我作为技术人员,时刻钻研茶学知识,必须要专业过硬,坚持创新开拓,实践创新驱动,积极参与搭建茶叶产业发展共享平台。经常到公司拥有的目前中国最大的茶业科技园和1.05万亩的高山有机茶基地指导加工厂技术,对工人制茶工艺的改良提出建设性意见,实现茶叶生产加工的一系列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标准化。
我回到企业后,仍经常深入基地茶农了解情况,通过走访了解,公司一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针对茶区情况而设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但茶农只能得到到鲜叶的微薄收益,已经严重滞后茶农在茶园管理过程中持续增收。为此,我及时组建科研项目小组专题研讨如何帮助茶农持续增收,通过小组不断探索和创新,针对基地实际情况,分别采用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尤其是创新成立的“基地服务中心”,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并以“合同制”的方式将公司、专合社、农户三方的利益联结起来,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既实现了将基地茶农持续增收,又使企业的原料有了质量和数量的保障。合同的核心内容是“二定一返三包”:共同制定收购标准和各标准最低保护价;产品售后利润二次返还;原料包收(不打白条),包全程无偿系列化服务,包效益即包公司提供的技术创造的效益高于原来水平。据统计,2014年底,所在茶区茶农户均收入达4000余元/年/亩,真正实现了助农增收。通过实施茶叶产业化经营,使企业和农户实现了双赢,为山区农民致富增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会不忘初心,认真地做一名茶人,认认真真做自己的茶叶梦,也不枉从出生那一刻就和茶叶结下的缘分,能让更多的茶农致富,让更多的茶友品上安全放心的好茶。我要感谢四川农业大学的培养,因为母校让我为做大我的茶业事业更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