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2日
点击数:
“最近经常觉得身体不舒服、头疼、拉肚子,而且感觉四肢从手脚开始,有蚂蚁爬似的麻痹感。可我去了医院,医生给我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医生说我这个是心理问题,让我看心理医生。可我是真的身体难受,他说的是真的吗?”一位网友问到。
有时候,我们无法意识到自身存在负面情绪,但会产生头痛、感冒、腹泻、皮肤病等身体上的不适,我们以为这只是身体的问题,却不知道其实是潜意识中的负面情绪在影响我们。
身体与精神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的情绪与心理为何会通过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痛苦、失望或沮丧时,这些心理会透过身体传达出来,并引发身心疾病:很多长期受抑郁情绪困扰的人体重会快速增加,身材也会迅速走样;比起感染、不健康饮食、药物反应或天气,情绪压力才是湿疹、牛皮癣等皮肤问题的最常见诱因;除此之外,一些检查不出的任何躯体病变的头晕,偏头痛,心律失常,抽搐,眩
晕,呕吐感,过度呼吸至昏倒等症状,医生会诊断为“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症状”。
当然,身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即身体感受也会影响心理。有实验发现,比起冰咖啡,拿着热咖啡的人,更倾向于对陌生人做出善意的评价,即当人们的身体感受更温暖了,心理状态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健康。不仅如此,一些生理疾病,尤其是长期的慢性病,可能引发人们的心理情绪困扰,Ohayon与Schatzberg(2003)针对五个国家近2万人的调查发现,有慢性疼痛的人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是一般人的4倍。
可以说,关注心理状态,才能不让身体成为表达负面情绪的出口,照顾好身体,心理才能有健康舒适的基础;因此,和“自己”对话,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当身心“失联”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去重新联结身心。
那么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呢?
我们可以选择偏重韵律感、节奏感的运动。有研究表明,相比具有竞争性和规范性(比如篮球、跑步等)的运动,参加韵律感和流动性的运动(比如舞蹈、拳击操等等)时,人们会产生更强的和身体联结的感觉。在这样的运动中,我们会更加容易察觉自己身体的各种变化,更好地练习如何理解和回应身体感受传达的信息,强化身心的一致性。
放慢生活节奏,在日常的事务中主动觉察身体感受。把身体作为了解自己内心的载体,聆听内心想要通过身体告诉我们的事。你会发现不同的情绪会带来身体的不同感受,焦虑时我们感到肌肉紧张,悲伤时我们会感受身体上有轻微的疼痛感,低落时我们感到疲惫等等。
看一些心理相关的书籍,有机会的话还去听听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增强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这些都可以对自身的压力、情绪起到调节作用。
和"自己"对话,聆听身体和内心深处的声音,及时安抚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要,做自己的朋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关照自我,与自己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