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点击数: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印发《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现将《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2017年10月25日
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发挥高校优势,助推脱贫攻坚,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扶贫开发总体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发挥全省高校优势,深度参与和全面助推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等系列扶贫开发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高校优势助推贫困地区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贫困地区脱贫奔康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才和科技帮扶为主。紧紧围绕当前脱贫目标,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对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向贫困地区人才支持和科技输出,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教育脱贫、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2.坚持需求导向、协同合作。以帮扶对象的需求为导向、短板为重点,立足自身优势和贫困县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支持高校建立扶贫协作机制,多校协同,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3.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创新帮扶工作理念,推动扶贫工作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宣传与教育引导创新、机制建设创新,不断提高高校参与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坚持发挥优势、尽力而为。全省普通高校要主动作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为全省实现脱贫目标任务作出贡献。
(三)工作目标
从2017年起到2020年,全省普通高校以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教育支援、科技帮扶、文化服务为抓手,以对口帮扶为工作载体,通过选派扶贫干部、培育基层队伍、助推产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全面参与精准扶贫,建立健全高校对口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帮助对口帮扶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扶贫
1.选派扶贫干部。各高校要至少选派1名优秀干部到对口帮扶县挂职,直接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充实精准扶贫力量,对口帮扶挂职干部挂职期一般为2年。
2.建立实践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在对口帮扶县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实习、调研等活动,推动大学生直接投身地方发展。
3.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组织高校志愿者到对口帮扶县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志愿服务。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报考大学生村官,到对口县从事志愿服务等工作。
(二)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扶贫
4.培育基层队伍。每年至少举办1期专题培训班,帮助对口帮扶县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基层村(社区)干部和教师等人才队伍的培训,指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帮助干部队伍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5.提升教育水平。各高校要通过结对子等形式,帮助帮扶县受助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育人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师范类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帮助受助县做好教育发展规划,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整体提升对口帮扶县的教育发展水平。
6.开展技能培训。各高校要根据对口帮扶县的实际需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县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和群众技术技能培训;与对口帮扶县职业学校共建劳务培训项目,共同开发人力资源,提升群众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增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精准脱贫长效“造血”机制。
7. 提供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结合对口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助开展战略咨询、规划编制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有条件的高校可牵头对口帮扶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矛盾问题等开展专题研究,为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和公共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三)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扶贫
8.帮助做好产业规划。充分发挥高校技术和科研优势,挖掘贫困县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对口帮扶县做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围绕新项目选育引进、新技术推广示范等,着力在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特色旅游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帮助对口县引进、打造、推广脱贫致富重点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9.提供农业科技服务。鼓励高校在对口帮扶县建立科研试验站或工作室,选派科技特派员,帮助对口帮扶县做好技术推广和品种改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打造、推广脱贫致富重点项目,帮助贫困县提升发展水平。指导贫困地区建立村级电子商务平台,帮助群众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10.提供科技创业服务。鼓励高校与对口帮扶县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积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优秀毕业生、在校大学生领办创办产业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优先转让等方式,帮助对口帮扶县引进、发展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帮助对口帮扶县孵化更多企业,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技术服务。
(四)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扶贫
11.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医疗卫生服务队,在对口帮扶县建立医疗科研服务基地,定期培训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举办医疗卫生科普展览、医疗卫生健康知识宣讲,组织专家义诊,帮助群众增强卫生和健康意识。
12.帮助加强文体建设。把改善贫困村贫困户人居环境与提振精气神有机结合起来,组织文艺演出下乡、优秀书画下乡、优秀图书下乡、体育活动下乡等文体下乡活动,加强贫困地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人员挖掘地方文化精髓,帮助建立地方特色文体队伍,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和趣味体育活动,提高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3.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充分结合“法律七进”活动,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推动贫困地区全面“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群众法律意识、法治观念。高校要组建普法宣讲团,每年至少1次在对口帮扶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帮助解决长期积累的法律纠纷、涉法涉诉等问题。
(五)发挥高校社会资源优势扶贫
14. 鼓励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投入对口帮扶精准扶贫资金,帮助对口帮扶县加强基本道路、水利设施、村社区活动场所、学校等建设,改善群众学习、生产、生活条件。鼓励高校积极捐赠衣服、图书、生活用品等,鼓励高校教职员工与对口帮扶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
15.开展就业帮扶。高校要依托行业企业背景优势,促进对口帮扶县生源地学生就业,积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和优秀毕业生到对口帮扶县就业。充分发挥高校信息面广量大、渠道丰富的优势和现代信息网络作用,为对口县提供就业信息、市场资源和政策咨询。大力帮扶对口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劳务经济,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促进就业。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谋划。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校内责任(牵头)部门,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立扶贫办,落实具体责任人员,做到专人抓专人管。各高校每年至少召开2次高校对口帮扶工作会,专题研究部署总结对口帮扶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各对口帮扶县开展帮扶工作,每年不少于2人次;每所高校要定点联系1到2个贫困村。
(二)细化工作方案。要结合高校和对口帮扶县实际,科学研究制定对口帮扶工作总方案和具体项目实施方案。要签署合作帮扶协议,明确帮扶内容、途径方式、时间进度和具体目标等。各高校要完善配套措施,安排经费和其他必要资源,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对驻村干部、参加对口帮扶的人员(含学生),在生活补贴、职级待遇、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学生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倾斜。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干部人才培养锻炼的主战场,优先表彰、提拔使用扶贫干部。
(三)加强协调配合。高校、对口帮扶县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建立双向联系工作制度。对口帮扶县要主动制定帮扶需求清单,及时请求解决事项,为高校发挥作用搭建平台。高校要及时把自身优势等告之贫困县,针对各县需求清单,力所能及地开展帮扶。要加强信息交流,建立双向积极对接协商制度,定期交流通报帮扶信息。新增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的高校要积极开展调研摸底,摸清对口帮扶县情况,制定帮扶规划,尽快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四)加强督查考核。省上将对各高校对口帮扶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对任务落实、工作出色的高校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推动不力,任务不落实的高校,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各高校要主动加强内部督促检查,强化考核问责,确保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同时,被纳入第三方评估高校要积极发挥作用,主动承担评估职责,全面完成评估任务。
(五)做好总结宣传。建立宣传报道制度,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对口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各校要对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形成典型经验材料及时报教育厅,为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