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2日
点击数:
2020年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红十字总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
一、错误急救方法
春季是各种突发病的高发季节,近年来,受学业压力、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校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
在校园猝死案例中,你会发现,大部分校园心脏骤停发生的时候,采用的处理方式多是以下:
1、等候校医或是救护车的到来;
2、急忙送学校医务室或是医院;
3、校医进行心肺复苏,但绝大部分没有AED设备;
4、现场有学生或老师进行心肺复苏,但操作不规范。
从以上采用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应对突发心脏骤停事件时,现场的急救处理还有很多待改善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将现场急救做的更好,当发生心脏骤停时,存活的几率就会更大,这些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二、急救知识
1、何为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包括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使机体循环、呼吸和大脑得以控制或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
2、心肺复苏基本流程
做法步骤:现场评估--判断意识、呼吸--呼救--胸外心脏按压--打开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除颤(在能获取除颤仪的情况下)
(1)现场评估
心跳呼吸骤停可能发生在各种场所,在抢救患者前,要先判断周围环境,请先保证自身安全,若处在火灾现场、马路上、海边等危险场所,需立即把患者转移到安全地点,易于施救的场地再开始抢救,同时,必须将患者放在较为硬实的平面上,切忌放在软床、软沙发、有坡度的地面。
(2)判断意识、呼吸
判断意识:轻拍患者,并在其耳边大声呼叫:你怎么啦?如为新生儿,则拍打足底,看患儿有无反应,无反应则表示无意识。
判断呼吸、心跳:检查患者呼吸及脉搏。
听、看、摸:侧身低头,将耳垂贴近患儿鼻孔,细听有无呼吸,眼睛观看患儿胸廓有无起伏(无起伏则表示无呼吸),在检查呼吸同时触摸大动脉搏动(成人及年长儿触摸颈动脉;小婴儿1岁以下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
注意:判断时间5-10秒。不要发现有人昏倒就立刻采取心肺复苏术,要先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后再施救,也不要因反复判断而延误抢救!
(3)呼救
一旦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一定要立即大声呼救,呼叫周围的人给与帮助,让人迅速拨打120,并尽量说明准确地点,千万不要“单打独斗”!
(4)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成人及较大儿童:用掌根对准患者胸骨下1/2段(两乳头连线的中间位置),小婴儿及新生儿:两根手指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正下方,或者用双手环绕患儿胸部,双拇指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正下方)。
按压手法:成人及较大儿童双手按压: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将一只手叠放在另一只手的上方,婴幼儿用单手掌按压(肘关节要伸直,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下压,抬起时按胸部充分回弹),小婴儿及新生儿用双手指按压或双手环抱按压。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连续按压30次(可以在按压时大声计数01、02、03----直至30)
按压深度:成人及儿童:至少5厘米,不超过6厘米;婴儿:胸廓前后径三分之一,大约4厘米。
注意:要尽量减少按压中断在10秒以内;注意均匀按压;无论按压或放松,手的位置要保持固定,掌根不能 离开胸骨;让胸廓充分回弹,不可在按压之后倚靠在患者胸壁上。
如果有人轮换,应每2分钟(5个循环)交换施救者,以避免过度疲劳影响按压效果。这样才能保障高质量的CPR。
(5)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仰头提颏。一手扶住患者额头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颏向上抬,开放气道。
清理气道: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倾斜,避免清理过程中异物进入气道,清除患者口中杂物,如分泌物、假牙、泥沙等。
(6)口对口人工呼吸
方法: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吹完气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患者气体呼出,两次为一组。
如有条件,可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盖在患者的口部,进行人工呼吸,做好有效自我防护。
注意: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即按压心脏30次,呼吸2次。
(7)除颤
如有条件获取AED(自动除颤仪),则按照操作提示给予除颤。